近日,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镇早禾村,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油纸伞背后的历史沉淀,利用所学助推民族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被誉为‘湖南民间伞艺活化石’的益阳明油纸伞,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更迭十二代。”出发前,指导老师刘文斌跟实践团成员们普及明油纸伞有关知识,“明油纸伞是益阳传统名优产品,取材于本土漫山遍野的楠竹、松木,用桐油浸泡伞面,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制作而成。别看一把小纸伞,制作工艺却是十分繁琐和精细。”
来到早禾村,实践团成员实地参观了明油纸伞传统手工作坊,并和益阳明油纸伞省级非遗传承人曹正新进行了座谈。“现在许多年轻一辈都向往外面的世界,不愿意接手传统文化,也静不下心学习传统技艺,很多古朴技艺都濒临着失传的危险。”曹正新颇为担忧地介绍。

实践团成员与曹正新合影
在座谈过程中,大家了解到,明油纸伞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纸伞制作工序繁琐,熟悉时间长,传承难度高;二是多数工人是附近村庄的农户,农闲时才能进行纸伞制作,纸伞产量低;三是明油纸伞是地方特色文化产物,对外知名度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实践团成员各抒己见,贡献智慧。“加大传承人培养扶持力度,开展文化扶贫和非遗项目培训”“搭建乡村与高校联动桥梁,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产业”“创新方式,拓宽渠道,随时代新需求开发新产品”“加大宣传,打响品牌,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力,走出地方文化特色”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氛围热烈。
团队成员陈春花介绍:“我们是旅游管理专业,接下来将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做好益阳当地非遗文化宣传推广,绘好益阳文化名片,讲好益阳文化故事,真正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转载自 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