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项目背景:
与时俱进,献青春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着重强调乡村景观提质、人居环境改善、风貌建设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同时,我校前段时间发布这样一则新闻“聚焦‘城市主题’,真题真做,湖南城市学院打造城建人才‘蓄水池’。”新闻中,我校副校长雷存喜指出:“聚焦城建主题,与时俱进地培养现代城建人才,一直是我们学校鲜明的育人特色,并始终坚持至今。”这为后续的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建规院秉持“致知化物,笃行筑美”的理念,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实践课堂中“练真功”。他们组建了一支跨专业、强师资的景观设计实践团,该团队包括宁启蒙院长、刘沅博士、陈亮老师在内的7位指导老师,以及22名来自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与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丰富的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
(“传苏溪文韵,建和美村庄”
景观设计实践团合影)
二
项目进程:
因地制宜,筑特色村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如刘禹锡在《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中所表达的,面对生活中的波折和挑战,他以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如同淘金者般不畏艰难,最终收获了如真金般宝贵的成果。
实践分为四步走。首步前期准备,团队研讨敲定实践地点、时间,搜集资料并举办出征仪式;第二步实地调研,成员实地勘察、与村委会及村民交流,同时走访村部周围住户,对村民提出的问题需求进行一一交流并记录,然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归纳节点问题,形成了一份现状调研报告;第三步则是方案草图的表达,团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场地进行场地设计、竖向设计以及配置设计等工作,指导老师深入指导、修改方案,助力团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步入收尾阶段,团队怀揣精心打磨的成果重返苏溪村,向村委会进行展示汇报,收获了高度认可。
(“传苏溪文韵,建和美村庄”
景观设计实践团活动启动仪式)
三
项目成果:
齐心协力,展诗意画卷
在安化县苏溪村,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乡土的芬芳和文化的魅力,不忍独特的乡村文化的丢失,立志用所学知识为村庄规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悉心倾听民众的细语呢喃,深切体会民情的真挚情感,认真解读民意的热切期盼,最终凝结成了三份沉甸甸的实践成果,分别是一份总体的改造设计方案与省级和校内外媒体工作报道以及调查问卷五份,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成员们巧妙地将苏溪村的诗词韵味、白果风情、农耕智慧与乡村景观融为一体,对村部广场,百果文化广场,村口等多个项目形成了两点一轴线,多节点的乡村诗词廊道,对那条全长1.8公里的道路及其沿线景观,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提质改造。这些方案切实解决了安化县苏溪村829户,共3487位居民的必经路,发展路,致富路的提质改造,打造了“一村一诗,一处一景”的诗意画卷。他们的实践事迹多次被新湖南、中华网、潇湘晨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红网时刻点击率超20万次,对当地农村建设产生了推广宣传作用,这不但增强了村民文化自信,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更是搭建了未来校地合作的桥梁。
(“传苏溪文韵,建和美村庄”
景观设计实践团与当地村民交流)
在未来,他们定会携手并进,以坚定的信仰和昂扬的斗志,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梦想而共同奋斗,让青春之花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
转载自城心橙意
(一审:刘俊杰 二审:胡威朋 三审:孔军)